宁德时期,欲意一统天下的充电电池主宰
2021-12-20 09:34:55来源:一大把网站
受益于政策保护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宁德时代成立仅十年就进入全球市场第一梯队,2017年至2019年均位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超过20%.在国内市场,宁德时代市场份额近50%,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2019年其营收达到458亿,近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21%。其客户涵盖了乘用车、客车、特种车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厂商,业务范围遍及全球。
近年来企业的爆发式增长,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外,技术研发和成本优势构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17年以来,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研发费用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
在成本控制方面,企业产能从2017年的17GW增加到2020年的77GW,预计2025年将达到250GW,规模效应明显。"通过参股和合资上游矿产资源企业,应控制购买力。"可以说,宁德时代已经发展成为电池市场的一极。 结合产能和产能利用率水平,预计在市场环境不改变、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的条件下,2025年宁德时代电池系统收入将超过1700亿元,约有4倍的增长空间,与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的产业规划趋于一致。
从长远来看,在市场环境不改变的前提下,目前宁德时代仍处于山脚下,未来5年的市场价值必将以1万亿元起步。
语气。
自2018年上市以来,宁德时代的股价上涨了14倍,市值超过8000亿元,成为近年来A股市场上最具潜力的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股价飙升和资本热潮掩盖了行业成长期技术变革和市场竞争带来的潜在风险。"目前电池市场主要是三元电池和蓄电池,占总量的99%以上,其中前者市场占比超过60%。
潜在的替代品包括石墨电池和氢燃料电池,但都没有实现商业化。宁德市目前主要以三元电池为主,其近几年收入的爆发式增长也来自于三元电池的高景气度。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三元锂电池的繁荣程度也直接决定了宁德时代的业绩。一旦替代品的市场份额增加,宁德时代势必受到很大影响。2020H1,其出货量受到磷酸铁市场份额增加的影响,收入呈现负增长趋势。
此外,由于前几年国家政策的保护,LG化学、松下等国际企业无法进入国内市场,宁德时代的竞争压力大减。
随着政策红利的消退,LG化学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表现出强劲的势头,2020H1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9%,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5%。"虽然宁德时代有很强的技术壁垒,但技术壁垒终究是阶段性的,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也不要高估其未来发展--冷水,还是要倒一倒。
|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府主导的意志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预计到2025年将有3.6倍的增长空间;过去六年交通和通信人均消费支出CAGR达到10%,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政府层面,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公共汽车将全面实现电动化。 "在《中共中央十四大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指出,在 "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融合......"
除了指明发展方向外,政府还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行业发展和市场繁荣,如补贴、购置税减免、允许外商独资企业特斯拉在中国设厂等。可以说,在国家意志的引领下,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替代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在宏观层面上,中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阶段。要在2020年大流行期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积极的经济体。更强大的经济也促进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8000上升到2020年的32000,在过去七年中的复合增长率为8%。 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从2013年的1600元提高到2019年的2800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从目前的增长趋势来看,在没有极端因素的情况下,未来五到十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保持稳定增长,这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占20%,2030年占40%,2035年占50%。假设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汽车销量为2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分别达到500万辆、1000万辆和1250万辆,五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0%、15%和5%。按2020年137万辆计算,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3.6倍。
声明: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致邮sales@greenway-battery.com删除。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一大把网站对已注明来源的文章或图片等稿件进行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版权相关条款请查看本站“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