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私塾、书院
2021-12-15 20:33:04来源:一大把网站
唐代,易州开始有州学,设立于城南文庙(现机械厂址)。除州学外,还有私塾、书院。
一、学院
棠荫书院始建于唐代。原名为五华书院(现机械厂址),为自修场所,宋代改为官办学校,明代御史张维在兴庆寺建书院,庆雍正五年知州彭人瑛重修,后移至东大街(集市角)新建,房屋数百间,占地30亩,改称棠荫书院,至清光绪二十年改为州立中学,民国三年改为省立第八中学。
双峰书院在县西南五十里五公山双峰村。
莲花书院在靖远门外石桥北(城外西关)。
二、义学
清康熙五十四年,在大士铺、北白涧、东白涧、向阳等村建义学4处,清乾隆五年在城内重修义学,学田二十顷,每年租银60两,其他义学均为当地绅士集资办学,于民国初停办。
三、私塾
易州私塾盛行于唐、辽、金、元、明、清各代,较大的村镇均设有私塾,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富户自设或联设的专馆,有在祠堂、庙宇开设的义馆。宣统初年,西北奇李培翰设立的私塾颇负盛名,周围百里学生登门求学,并为学生提供住处。白马张家、城内陈家、娄山王家均设有专馆,专为自家子弟聘请名师讲学。普通人家多户集资聘师,借用民房或寺庙,颇受农民欢迎。
私塾无固定学制,学习年限有家庭经济情况而定。有七八岁的儿童,也有十七八岁的青年,课程有《千字文》、《百家姓》及《论语》等四书五经。学到一定程度进县应考,考中者为童生,可进入书院学习。
处文私塾外还设有武私塾,以学马术、刀剑、弓箭为主,兼学文,清末民初时大部分改为初级小学或高级小学堂,至1949年以后,私塾全部改为小学。(苑振东摘录)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一大把网站对已注明来源的文章或图片等稿件进行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版权相关条款请查看本站“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