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再加码释放了什么信号
2022-03-14 17:02:10来源:一大把网站
当前,耕地资源安全已经成为托底经济的“压舱石”、社会安宁的“稳定器”和国际交往的“底气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耕地保护再加码,是对现行耕地保护制度框架的再细化,也再次传递出了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
其一,再次强调了耕地资源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首要性”,要求厘清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城镇开发之间的关系,稳定耕地布局,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其二,再次明确了耕地资源的保护目标是人地系统统筹管理。耕地保护不落实到人,就解决不了耕地“保多少、保在哪”、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如何管制、耕地保护规范或不当该如何奖惩等关键问题。此次文件提出把耕地保护目标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就是要进一步压实地方的主体责任,形成五级书记抓耕保的良好局面。
其三,再次正告了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必须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亟须明确其本质:能够用于且必须用于种植作物的土地。这需要严格耕地利用的优先序,比如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其四,再次规范了耕地开发利用行为,强化耕地保护“源头管理、过程管控、末端治理”体系,形成可考核的耕保监督管理制度。自然资源部门作为耕地保护落地生效的重要一环,既要把国有耕地资源所有者的权益维护好,又要行使好全部耕地资源监管者的权力,认知耕地本底、守护优质耕地、治理问题耕地、管理耕地行为,提高管理工作的公平和公正、效率和效果,将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贯穿各个环节。
不过,硬措施也需要硬支撑,需要科技、制度的全领域协同创新。当下,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耕地监管体系。通过耕地资源动态监测,为源头管理、过程管控、末端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尤其要注意一号文件重点强调的,耕地目标任务不仅要“足额”更要带“位置”。要认识到耕地资源的空间性与差异性,针对耕地立地条件和质量环境的多样性,提出耕地监测指标的监测周期、手段和指标阈值,定期对重点区域的耕地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耕地资源变化趋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耕地资源“三位一体”调查评价监测技术体系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构建满足新要求的耕地保护监管模式,服务于耕地资源动态监管和监督考核。
与此同时,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新格局。耕地资源监督管理者要主动作为、组织引导,而科技工作者要增强耕地保护对经济社会变化、区域发展阶段的响应,避免耕地保护监督管理、理论研究、基层需求之间“三脱节”。此外,还要认识到利用好、养护好耕地同样属于耕地保护的核心内容,要避免政府目标和农户需求之间的“两张皮”,充分调动农民种田护田主动性,提高种粮积极性。针对这方面,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制度供给是重要途径,也是当前保护面临的现实难题,需要多部门、多领域、多学科共同努力,汇聚全社会力量保护好、利用好耕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时期,外部环境动荡起伏,“稳”字当头是重中之重。在耕地问题上,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耕地保护任重道远,未来仍需砥砺前行。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一大把网站对已注明来源的文章或图片等稿件进行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2、本网转载作品均注明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更多版权相关条款请查看本站“版权声明”